上栗縣赤山橋:百年橋影里的鄉(xiāng)愁與光陰
赤山橋:百年橋影里的鄉(xiāng)愁與光陰
潘果
人們對身邊最熟悉的事物,往往容易少了一份深入探究的心思。每天走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,穿梭在鎮(zhèn)上的大街小巷中,看慣了街頭巷尾的模樣,聽熟了鄰里間的鄉(xiāng)音,卻很少有人會去想:赤山鎮(zhèn)的“赤山”這兩個字,到底是怎么來的?
其實答案就藏在鎮(zhèn)上那座老橋里——那座被叫做“赤山橋”的三拱石拱橋。
早在明朝嘉靖十六年(公元1537年),這座古橋就佇立在了這里,距今已有488年。相傳,赤水河岸邊有位巨富,名叫歐陽十萬,為了便利兩岸居民,傾盡家財修建橋梁。眼看橋身將成,卻差最后三尺石料,是四鄰鄉(xiāng)親你搬一塊石、我添一把力,才合攏了這道弧線。為銘記這份眾力修橋的情誼,當(dāng)?shù)厝巳∶?/span>“尺三橋”。年深月久,方言里的“尺三”漸化為“赤山”,橋名易字,鎮(zhèn)亦隨之——赤山鎮(zhèn),自此以橋為名,亦以橋為記。
走近赤山橋,它沒有精雕細(xì)琢的華麗,灰白的橋身只是一道最簡潔的線條。石板間的縫隙積著歲月的塵土與青苔,連成一幅素樸的底紋。若逢雨天,橋面被雨水洗得發(fā)亮,腳步需放慢,雨點敲擊石欄,叮咚成韻,橋下細(xì)流匯成潺潺小曲,仿佛古橋在低聲哼唱。
河水倒映橋影,波紋一晃,舊時光便活了。孩子們的答案里,它是通往學(xué)校的捷徑,是橋頭的麻辣燙和文具店;成年人的記憶里,它是逢五的集市,是接送孩子時匆匆踏過的石板,是橋頭偶遇的一句家長里短;而老人口中的橋,則是1944年彈片擦過的缺口,是烽火里依舊挺立的脊梁,是目送一代代赤山人從橋這端走向那端的守望。
四百八十八年,赤山橋只是靜默地站著,像一位寡言的長者,守著萍水河里流淌的光陰。河水載著無數(shù)個日出與日落,緩緩東去。誰是第一個踏上此橋的人?已無從稽考。只知道,當(dāng)年在橋上賞月的先人,與今日倚欄望月的孩童,眼里的光華是同一輪月亮——澄澈、溫柔,從未斷流。
橋的一端是沉甸甸的歲月,另一端是亮堂堂的明天。赤山橋穩(wěn)穩(wěn)地跨在兩者之間,把過去的煙火、當(dāng)下的煙火與未來的煙火,悄悄系成一條不會散的長線。
(編輯:李錫念)
來源:上栗發(fā)布